「2013文化的軌跡:文化治理的能動與反動」國際學術研討會公告
發布日期 2013-10-11 00:00:00
報名網址:http://ma.wzu.edu.tw/
文藻首頁à快速連結區à活動會議管理系統(正式區)
主辦單位:文藻外語大學國際事務系
國立臺灣藝術大學藝術管理與文化政策研究所
合辦單位:文藻外語學院翻譯系暨多國語複譯研究所
會議日期:2013年10月27日(星期日)
會議地點:文藻外語大學國璽國際會議廳(高雄場次)
壹、 目標:
「文化的軌跡國際學術研討會」自2006年起以藝術管理及文化政
文藻外語學院國際事務系與國立臺灣藝術大學藝術管理與文化政策研
貳、 內容:
在本次的國際研討會中,扎根奠基於提供臺灣藝文公共領域多層次、
一、文化政策、治理與文化權利
二、博物館與文化資源
三、表演藝術與文化節慶
四、策展與文藝理論
五、文化的行動與反抗
六、文化公共領域的形成
一、文化政策、治理與文化權利
文化政策與治理,可以將之視為一個選擇的過程,
二、博物館與文化資源
當代博物館與文化治理的關係愈趨密切。面對政治經濟、
三、表演藝術與文化節慶
表演藝術被視為文化創意核心產業,亦是創意發想的重要來源。
四、策展與文藝理論
在文化治理的結構中,
五、文化的行動與反抗
拒絕媒體壟斷窄化多元論述的空間、抗議都更政策將土地商品化、
六、文化公共領域的形成
「文化公共領域」
參、 預期效益:
共同推動藝術管理、文化政策研究,
文藻首頁à快速連結區à活動會議管理系統(正式區)
主辦單位:文藻外語大學國際事務系 國立臺灣藝術大學藝術管理與文化政策研究所合辦單位:文藻外語學院翻譯系暨多國語複譯研究所會議日期:2013年10月27日(星期日)會議地點:文藻外語大學國璽國際會議廳(高雄場次)
壹、 目標:
「文化的軌跡國際學術研討會」自2006年起以藝術管理及文化政策相關領域博碩士生學術研討會形式開始舉辦,廣獲各方肯定。希冀藉此促進國內外學術交流、拓展台灣與亞太、全球學術對話、建立跨國學術平台,近來續以「2011文化的軌跡:文化治理的挑戰與創新」、「2012文化的軌跡:文化治理的想像與實證」國際研討會形式延續至今。
文藻外語學院國際事務系與國立臺灣藝術大學藝術管理與文化政策研究所為策略聯盟夥伴關係,本年度以「2013文化的軌跡:文化治理的能動與反動」為題,首次結合技職校院及高教體系大學之學術教育資源,共同辦理國際研討會(分台北場次及高雄場次),希望針對文化治理中能動與反動的主體思維和能量流動進行討論與分析。能動2012年是臺灣藝文公共領域面臨重構的啟動元年,從文建會升格文化部之文化事權統一治理體制的轉型、推動公民參與文化事務意見交流的文化國事論壇召開、亟待建立公平媒體輿論平台的公廣董事遴選難產、臺東美麗灣事件的商業化開發侵害原住民的居住權爭議、藝文工作者連署要求北美館檢討威尼斯雙年展臺灣館參展藝術家的遴選及官僚化的行政運作機制等,顯示臺灣藝文公共領域的政府部門、藝文界工作者、文化知識份子、媒體、第三部門、企業單位等文化治理領域中的型者對於整體的文化治理與文化公共領域結構轉型提出、並進行某種程度的動與反動力量。而能動與反動,必須有一個「動」的方向,這個方向決定了當代「文化治理」是否能逐漸從過往(由上而下)封閉、官僚、威權、專斷的文化霸權、統治的作用力,轉而趨向更為公平、開放、自由、柔性且包容多元訴求的(由下而上)「文化自理」的反作用力,進而形塑出當代文化治理網絡與文化公共領域的展新樣貌。
貳、 內容:
在本次的國際研討會中,扎根奠基於提供臺灣藝文公共領域多層次、多中心、多面向之文化政策與文化治理機制之學術交流平台,並給予政府、學術、第三部門等不同面向能動者在藝文營運和治理決策的意見參照基礎。並將邀請國內外學者專家一同參與對話,藉由亞太、全球各地的案例及理論,探究包括文化政策、治理與文化權利、博物館與文化資源、表演藝術與文化節慶、策展與文藝理論、文化的行動與反抗、文化公共領域的形成等議題,在文化治理結構轉型中的「能動」與「反動」的能量蓄積與轉換。透過此次國際研討會中研究經驗和案例累積的交互參照與指涉,得讓臺灣的文化公共領域保持開放性與批判性,期待進一步提出具有台灣特色的文化治理模式累積、。成台灣文化公民的雙向能量。爰此,「2013文化的軌跡:文化治理的能動與反動」國際學術研討會,將徵求以下主題文章:
一、文化政策、治理與文化權利
二、博物館與文化資源
三、表演藝術與文化節慶
四、策展與文藝理論
五、文化的行動與反抗
六、文化公共領域的形成
一、文化政策、治理與文化權利
文化政策與治理,可以將之視為一個選擇的過程,在各式各樣的文化種類中決定選擇哪一些文化來作為政策對象的過程。這過程和當時的社會、政治、經濟狀況密切相關,選擇的結果,即文化政策與治理的方向。文化治理的實踐過程中,對話和辯論的主體包括政府、學術、第三部門等能動者。在當代藝術文化環境遽然改變、文化權利被賦予重要角色的時代,文化政策與治理中能動和反動的力量應是同等重要,如何讓能動和反動的力量能相互制衡、提升彼此的能量所需要的正是文化相關法令的建構和文化權利保障。
二、博物館與文化資源
當代博物館與文化治理的關係愈趨密切。面對政治經濟、社會文化與自然環境變遷等各項議題,博物館勢必得擺脫刻板的知識殿堂形象,反思自身的社會責任,進而理解多元社群之需求、聯繫大眾的日常生活,並增進其介入文化議題的能力。另一方面,文化遺產的保存隨著城鄉再轉型,成為經濟發展與歷史價值論述角力的場域,文化資產的管理和再利用亦涉及文創產業與社群記憶書寫的揉合與取捨,以及社區再造的文化資源統整運用。當代博物館與類博物館機構應如何定位自身角色、調整營運策略,以回應「新博物館學」作為社群溝通、對話管道的理想,依然是必須持續探究的課題。
三、表演藝術與文化節慶
表演藝術被視為文化創意核心產業,亦是創意發想的重要來源。過去台灣表演藝術行工作者往往憑藉工作的累積進行經驗傳承。近年來台灣表演藝術團隊踏上國際舞台,管理及運作模式漸與國際接軌,表演藝術場館亦為展現國家軟實力之重要櫥窗;另一方面,自1990 年代之後,以節慶之名有系統、持續性地「辦活動」逐漸成為一種跨越政治、經濟、宗教和文化的新興現象,進而促成台灣現代節慶的誕生,「表演藝術場館」、「文化政策」、「藝文團隊」以及「文化節慶」等相關議題逐漸受到重視。在國家表演藝術中心條例即將逕赴三讀之今日,在全球化的表演藝術版圖當中,我們應採取何種策略,期待扮演何種角色,將成為重要的議題。
四、策展與文藝理論
在文化治理的結構中,策展和文藝理論的思辨經常是藝文界展現其能動與反動力量的場域,透過策展及藝文相關生產的活動,觀者能夠去反省操控當代藝壇、文化產業背後的政治機制與權力運作到底是什麼;策展不僅僅是操作方式的呈現,其本身亦是展示的一環,可以讓觀者從另一個角度去思考隱含其中的問題,表達了文化生產機制裡「政治的藝術」或「藝術的政治」。當代策展人作為一個文化工作者,面對的是跨時性、跨地域的共同議題,如何透過策展的行動和文藝理論的思考,使得藝文領域的能動與反動力量得以在展示的場域中相互激盪,表現藝文領域充沛且多樣的內在驅力,更成為當代藝術文化治理不可忽略的課題。
五、文化的行動與反抗
拒絕媒體壟斷窄化多元論述的空間、抗議都更政策將土地商品化、為兩性平權的法制及身分認同走上街頭……文化行動透過非主流的發聲媒介以及議論平台的網絡建構,嘗試在既有的社會生產、流通模式之外,以「文化」的角度重新定義社會問題。抗爭行動中群情激憤地吶喊、有如嘉年華般地喧囂狂歡,或自主形成公共領域式的公民論壇,莫不在爭取社會決策過程中個體(尤為弱勢族群)協商與選擇的權利。文化行動展開組織動員、價值再建構與文化意涵詮釋競逐的同時,也必須面對既有傳媒及大眾異樣的眼光,文化行動在促動制度改變之外,如何反轉文化意識與理念的思考應為當代所關注。
六、文化公共領域的形成
「文化公共領域」可以視為是公民社會中各界透過理性的公共輿論平台(藝文咖啡、論壇、大眾媒體、網際網路社群),進行溝通、對話、交流、辯論、協商,針對藝術文化公共事務和議題,逐漸將私利滙聚轉化為公益的互為主体過程,並由此形成一個相互連結的文化公共場域。當代國家文化治理雖不能排除治理者(公部門)與資本擁有者(企業、文創產業)內在自我調節的可能性,但卻不能一味期待政府部門主動釋出的善意。文化公共事務的理性決策需要強有力的文化公共領域為後盾。唯有透過民間社群、藝文界、學術界、輿論界與第三部門等不同能動者之間的緊密連結,由下而上地對公部門永續監督共構,方能讓文化治理體制產生內在批判性與反身性,進而促進文化公共領域的結構性轉型。因此,如何有效維持文化公共領域內在獨立、自主與省思、批判的能動與反動力量,遂成為當代文化治理的重要議題。
參、 預期效益:
共同推動藝術管理、文化政策研究,文化事業經營管理的在地化與國際化之共同目標;緊密結合技職校院及高教體系大學之學教育資源,以及文化藝術事業經營管理之實務經驗;善用夥伴學校專業能力與現有學術資源的互補性,希冀藉此促進國內外學術交流、拓展台灣與亞太、全球學術對話、建立跨國學術平台。